4月23日,在全市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转化运用主题活动现场,2024年八大专利产业化典型案例正式发布。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项目,累计申请专利1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2项,构建起涵盖核心部件、控制管理系统及临床应用的全维度专利矩阵,有效破解了长期制约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近三年,实现出售的收益2.3亿元,其中2024年实现出售的收益7500万元。
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项目,应用了6项核心专利、29项其他专利,形成了产业链条上广角度、多方位的专利布局,将企业研发、专利和营销有机结合,累计减少社会医疗支出超10亿元,为医药行业“专利-质量-市场”三维创新提供示范。近三年,该专利产品累计增加出售的收益3.88亿元,市场占有率21%。
山东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院所打造产学研闭环,形成了41项核心专利布局,其输电线路智能巡视装置及系统通过“低功耗终端+AI图像识别+智能管控平台”三位一体创新,累计减少人工巡检120万次,降低运维成本7.8亿元,助力电网事故率下降45%。近三年来,该专利产品累计增加出售的收益约14亿元,其中,2024年约6.5亿元。
案例四:气相二氧化硫连续化制备高纯度氯化亚砜的关键技术专利转化运用典型案例
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设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布局氯化亚砜产品专利17件、下游产品专利122件,形成覆盖氯化亚砜及相关下游领域的立体化专利组合,1项专利获评山东省专利三等奖。2024年,该专利产品实现出售的收益8.9亿元,总利润1.05亿元。
淄博工陶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克原料处理、精密成型等关键技术,成功构建“液晶玻璃基板成型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专利群”,形成涵盖24项专利的核心技术群,突破了制约我国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的瓶颈,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垄断。2024年,该专利产品实现出售的收益7.76亿元,利润1.95亿元,市场占有率76.4%。
淄博正华助剂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院士工作站与多所高校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近三年,研发累计投入超过6000万元以上。实现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过氧化酯类引发剂清洁生产新工艺,攻克了含氯废水零排放难题。近三年,该专利产品累计增加出售的收益10.17亿元,新增利润4.07亿元。
山东名盾防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矿用智能型乳化液泵站”为核心,成功打造智慧矿山装备创新标杆。企业激励创新,加强专利奖励力度,形成了涵盖11项发明专利、6项软著的技术集群,2020年,该核心技术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近三年,该专利产品累计增加出售的收益3亿元,市场占有率省内50%左右,国内12%左右。
山东耐材集团鲁耐窑业有限公司构建“需求攻坚-专利布局-产业转化”创新链,四次迭代形成覆盖原料控制、结构设计、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全链条专利网,首创红柱石复合引入、莫来石网络强化及刚玉相填充技术,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近三年,该专利产品累计增加出售的收益4.5亿元,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以上案例集中体现了我市企业以专利布局撬动产业升级、以创新引擎驱动高水平发展的实践路径。(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晓雯)